日本“银色经济”隐现希望之光
时间:2021-01-06 17:35:10    浏览次数:118     

目前,越来越多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困境,如何缓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逐渐成为需要面临的一大问题,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储蓄率下降,社会抚养负担加重,未来政府债务和社保的压力趋于上升,这些挑战已被视为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灰犀牛”之一。而日本的经验表明,在“银色经济”崛起过程中凸显的医疗健康、人工智能(AI)等行业新机遇,有望成为应对老龄化的希望之光。

与德国、意大利一样,日本作为世界上首批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的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比早已超过20%,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60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显著降低,年长者正在越来越多地退出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在日本已经成为低欲望社会的背景下,年轻人结婚生育意愿低导致儿童人口缩减,使得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数量减少。据估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日本新生儿人数大约为84.5万人,低于2019年的约86.5万人,连续第5年创下新低。毋庸置疑,劳动年龄人口收缩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具有直接负面影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生产力是否也随之降低。而根据法国外贸银行的研究结果,过去30年日本的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双双下降。有鉴于此,日本政府不得不设法缓冲老龄化带来的生产力下降压力,探索“银色经济”发展之路刻不容缓。

具体来看,近年日本发展“银色经济”重在关注老年人口的需求侧和供应侧的因素,需求侧倾向于医疗健康,供应侧则倾向于人工智能和电子商务。

先看需求侧。日本老年人口特别是65岁以上人口大增,无疑极大扩大了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需求,药品、医疗设备、老年人用品的销售快速增加,1990年至2019年,日本医疗方面的支出已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8%跃升至11%。正因如此,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早已将有助于实现“健康长寿社会”的产业视为其新增长战略的重点,特别重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抓住发展新机遇,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跨行业拓展医疗健康业务,这导致日本该行业的就业比例扩大并跻身所有行业第三位。据日本2020年版《厚生劳动白皮书》估算,在老年人口接近峰值的2040年,日本整体就业人数将从2018年的6665万人减至5245万人~6024万人,而医疗健康及福利领域的就业人数将从2018年的826万人(占所有就业者的12%)增至约1070万人(占18%~20%)。

再看供应侧。近年来,日本大量投资AI技术,并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事实上,随着在医疗、零售和旅游业等生产率下降的行业中引入AI,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和使用国之一,同时,智能家居、虚拟现实、自动驾驶和家庭监控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方兴未艾。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日本的AI医疗器械和老年人专用机器人开发十分活跃,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如可以帮助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进餐的喂饭机器人等。按照日本政府的计划,日本将在2022年度之前建立10家实施“AI医疗”的样板医院,争取借助AI的力量来解决不断膨胀的医疗费用以及慢性病医生短缺等结构性问题,并提高日本医疗健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鉴于日本老年人有驾驶汽车的强烈偏好且退休后有更多时间外出旅行,而日本65%~70%的交通事故是由老年人驾车导致的,日本企业在自动驾驶技术特别是适合老年人的自动驾驶系统方面争先恐后加大投资和研发力度,日本政府则通过修改法律鼓励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计划在2022年左右实现在有限区域内只需远程监控的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服务。第三,忧心少子化问题的日本政府计划在下一财年拨款20亿日元,支持地方政府引入AI婚配系统,以促成年轻人早结良缘。

除了在供需两端发力,日本为应对老龄化挑战还启动了劳动力市场改革,以提高收入、提高劳动效率、改善育儿环境、促进女性及老人就业为目标。比如,引入“同工同酬”制度,使非全职员工在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医疗、教育、培训等方面获得与全职员工同等待遇,这对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至关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老年人就业积极性。

虽然“银色经济”隐现希望之光,但关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否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最终提高生产率,目前尚存争议。更重要的是,随着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日本政府的应对空间已越来越窄。社保支出的增加已使日本2019年政府负债达到GDP的201.3%,大大增加了政府偿债支出,中长期削减公共投资、教育和科学领域的支出,必然成为日本政府无奈的选择,而这些支出对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关重要。同时,老年公民更高的投票率也导致日本政策更加倾向于老年人群体,政府在医疗和养老金方面的支出要多于育儿和教育,而这一直是提高生育率的政治障碍。综上所述,未来日本提高生产力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难度很大,亟待加快劳动力市场结构改革和放松管制步伐。

本文出自《金融时报》